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生活 > >> 内容页

“上涨”35倍,快交不起了?人大代表提议“叫停”涨价

来源: 互联网 2023-06-24 03:29:42

文章共2000字,需要7分钟,阅读前麻烦点一下关注,便于您后期持续关注相关内容。

近期,医保缴费价格上涨引发广泛关注。在一些地区,百姓普遍反映医保费已超出负担能力,从最初的惠农政策变为不可承受之重。人大对此问题表示关切,并提出了停止医保费上涨的建议。近两年来,物价飞速上涨,医保缴费问题备受关注。事实上,自2005年起,当时的医保费仅需10元,而如今每人每年需要缴纳350元,涨幅高达35倍。


【资料图】

农村人生活压力大

据了解,350元是最低缴费标准,各地缴费标准还存在差异,有些地方最低缴费额甚至达到五六百元。

面对沉重压力,一些人选择退保。以最低缴费标准350元计算,一个农村家庭通常有四口人,每人需缴纳350元,如果还有父母在家,家庭人口将达到六口人,意味着他们每年需要缴纳2100元的医保费用。更不用说某些地区要求缴纳五六百元的情况了。对于务农家庭来说,2100元是巨大负担。

目前小麦价格受到灾害影响,收成不足以支付医保费。一个亩地的收成甚至无法覆盖2100元的医保费用,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一大负担。

此外,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存在很大差别。居民医保没有个人账户,缴费年限不会累计,每年缴费的医保将在新的一年开始时清零。为了继续享受医保待遇,居民需要每年重新缴费。

居民医保还设有报销门槛,导致农村百姓在就医时只能选择当地诊所,当医疗费用未达到报销门槛时,居民医保无法发挥作用。如果患重病需要去大医院就诊,医保的报销比例也较低,这使得看病依然带来沉重负担。

与职工医保相比,居民医保存在一些差异。居民医保没有个人账户,缴费年限不会累积,每年缴费的医保费用如果未能使用完将无法保存,并且没有利息收益。同时,居民医保对于不同地区的百姓来说,缴费标准和待遇也存在较大差别。

近年来,医保费用的上涨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,特别是对农村居民而言。政府和相关部门亟需采取措施,如减少医保费用上涨幅度、提高农民收入等,以减轻居民医保缴费压力,保障人民基本的医疗权益。

医保有所改善

尽管相关部门对医保补贴的力度有所增加,但这种补贴力度仍然局限于个别地区,导致一些地方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医保缴费压力。医保制度的初衷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,然而近年来医保费用的快速上涨却让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。

在当前情况下,人们对居民医保的初衷感到日益消失,出现了医保断缴的趋势,甚至有些人为了缴纳居民医保而牺牲生活质量。因此,人大代表提出了“叫停”医保涨价并改善医保缴纳制度的建议,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。

该提议聆听了人民的呼声和需求,以人民为中心,旨在促进医保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,避免医保逐渐转变为纯税收,减轻人们的负担,提高人民参与医保缴纳的积极性。

人大代表还表示,医保缴纳应优先考虑低收入人群,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他们在医保缴费方面的问题。相关部门可以适当降低药品价格,增加和补充医疗机构提供的药物种类,降低医保报销门槛,确保人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医保所带来的福利。

面对医保断缴现象,首先,相关部门应实际改进和完善医保费用的缴纳制度,减轻人民的负担,促进医保可持续发展。其次,应重视农民的医保缴纳能力,提高农民的收入,因为收入与医保缴纳能力密切相关,确保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才能解决断缴问题。最后,相关部门应积极倾听民声,深入了解民情,脚踏实地为群众办事。

医保涨价对于低收入群体确实是一种负担,导致出现了断缴问题,甚至有些人选择不缴纳医保。国家正在积极解决这个问题,人大代表的建议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关怀,如果能够得到贯彻落实,将大大减轻人们的负担。

医保问题还需努力

然而,解决医保涨价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,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,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,推动医保制度的改革和完善,确保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。

这个医保制度的问题解决,刻不容缓,因为通过医保制度,人们可以获得医疗费用的部分或全部报销,减轻了个人在医疗支出方面的负担。无论面对常见病还是重大疾病,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,保证了基本医疗服务的平等享受。

医保有助于降低整体医疗成本。医保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谈判,对药品、医疗服务等进行价格管理,避免了过度收费现象的发生,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,降低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医疗支出。

医保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。通过医保制度,医疗机构与医保机构签订合作协议,明确服务范围、质量标准和费用支付方式,推动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。

医保还鼓励推行电子健康记录、互联网医疗等新技术手段,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体验。医保有助于缓解患者家庭经济压力。面对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,常常需要巨额费用,对患者家庭造成不可磨灭的困扰。

坚持原创不易,欢迎大家点赞评论,关注作者,阅读更多精彩内容,感谢您的支持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IT研究网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